時報新聞

福島排、建、拆的死循環恐將繼續

由於福島核事故核心問題“廢爐計劃”仍困局難破

 【記者李清華外電報導】在福島核電站無人區存在了約十年的巨大核污染水儲存罐,2月14日開始被拆除,當這些鏽跡斑斑,甚至已出現滲漏的儲罐轟然倒塌時,福島核事故看似迎來了解決的節點,然而,由於福島核事故核心問題“廢爐計劃”仍困局難破,排污、建罐、拆罐的死循環恐將繼續。

 自2011年3月福島核事故以來,東電在核電站內建了上千個儲水罐,容納了超過130萬噸的核污染水,這些核污染水不僅來自反應堆冷卻的產物,還混合了地下水和雨水,成為福島難以擺脫的負擔。

 東京電力公司於2023年8月開始將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後,曾多次發現儲罐出現腐蝕生鏽、油漆剝落以及鋼板變薄等問題,盡管東電表示一直在修修補補,但泄漏事故仍在發生。

 東電稱,此次計劃拆除的共有12個儲罐,每個儲罐的容量為700噸,2024年5月至7月期間,這些儲罐共排放了約8400噸核污染水,目前均已排空;同時,針對相鄰區域內仍殘留有部分核污染水的9個儲罐,也開始著手拆除。

 盡管目前的排放量已非常驚人,但與日本的長期排污計劃相比,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,有數據顯示,在正式排放開始前,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染水存量已經高達130萬噸,要全部處理完畢,至少需要30年。

 拆除核污染水儲罐,看似邁出了解決問題的一步,實則陷入了排污、建罐、拆罐的死循環。

 與論稱,要想真正解決核污染水增加的問題,核電站的報廢工作——“廢爐”計劃才是關鍵,“廢爐”一天不完成,核污染水的產生就無法停止。

  然而,“廢爐”的複雜性和長期性意味著,核污染水的排放和儲水罐的拆建,仍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反覆上演,其背後是技術、環境、經濟和政治的多重博弈,這也將直接決定這塊土地的命運,也關乎福島能否真正走出核事故的陰霾。

圖說: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儲水罐(資料圖)

新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