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報新聞

最新發現深海生物生存痕跡

通過研究沉積物 揭示出深海生物如何改造自己的環境
 【記者林孟論/綜合報導】施普林格·自然旗下學術期刊《自然-通訊》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論文稱,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檢測水下7.5公里深處沉積物的生物痕跡,揭示出深海生物如何改造自己的環境,該研究分析使用了太平洋日本海溝的沉積物岩芯,發現深海生物掘穴和覓食的證據。
 該論文介紹,超深淵(Hadal Zone)是海洋最深的部分,位於超過6公里的深度,由狹長的孤立海溝組成,對這些環境的生態系統人們所知甚少,對生物擾動(棲息生物對海底沉積物的改造)的了解更是有限,而這是影響營養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過程,此外,生物擾動生物體留下的痕跡(如洞穴)可以作為生態系統中生物行為的記錄。
 在本項研究中,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、芬蘭地質調查局Jussi Hovikoski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,對太平洋日本海溝全新世沉積物中7.5公里深度的20個沉積物岩芯進行研究分析,他們使用X射線掃描沉積物結構,並結合沉積物本身的地質化學和粒度數據,這些岩芯能夠證明沉積物是由重力流沉積,此類事件中,沉積物和其他物質由海溝邊緣上方沉積到海底。
 論文作者展示了深海沉積物起初如何被生物利用和擾動,這些生物利用了富含營養和氧的海底沉積物,早期的開拓者可能包括海參,他們認為,隨著有機物分解,海底沉積物變得缺氧,生物定居的最終階段特徵是出現利用微生物群的無脊椎動物物種。
論文作者總結說,他們本次研究記錄和描述這些深海沉積物中的痕跡,對揭示這個鮮為人知的生態系統非常重要。

↑圖說:本次研究的螺旋狀白鈣沸石痕跡化石(直徑約1毫米)的斷層圖像,從濁流沉積的沉積層底部向下延伸(供圖)

新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