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報新聞

因應關稅談判;政府面對美國壓力,不能只有逆來順受

應與各項產業共商對策,以保存國家利益與產業永續經營生存之道

    【本報國會記者林璟坤報導】美國川普政府再次上台,極力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,造成目前的國際動盪,更引起國內外銷產業、與有自研能力,開發全新產品業者的恐慌。

    根據國內汽車製造業及相關業者表示:美國關稅對台造成經濟衝擊,汽車關稅居高不下,已使台灣成為箭靶之一,經濟部近期內部評估指出;我國關稅明顯高於美國,未來有釋出調降空間之可能,兩大方向為優先調降汽車零組件、並針對「非紅色供應鏈」的美國製電動車調降關稅,但此舉引發電動車業者質疑,恐將對台灣剛要起步的電動汽車產業、汽車零件業者,與就業市場、經濟安全等造成不可逆的衝擊,業者認為;相較於燃油車,電動車就台灣而言,更具有競爭力打入全球市場。

    據經濟部近期與業界交流中,一份內部評估報告顯示;針對汽車降稅部分,經部認為不該貿然調降汽車關稅,此舉將對國內整車製造廠及其上下游產業鏈造成嚴重衝擊,主管機關評估:若將目前的汽車關稅從17.5%調降至0%,每年預估將導致整體稅收損失逾459億元,且在國外新能源車,早於國內新能源車的發展下,進口車將因價格優勢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,導致國產車可能在7年內,將被進口車全面取代,進一步影響超過8萬名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與就業穩定,對國內汽車產業構成重大挑戰。

    經濟部也提到,就關稅結構而言,美國對整車課徵2.5%關稅,我國則為17.5%;美國對零組件的關稅介於0%至2.5%,而我國則為8.1%至15.8%,整體而言,我國關稅明顯高於美國,未來還有釋出調降空間之可能。

    同時,經濟部也提出2點「對美可釋出調降空間」:優先調降我國未具產製能力,且與美國具有互補性的零組件項目,例如車身、水箱與窗簾等。

    就整車而言,因應政府2040年全面電動化的新售車政策,可優先考慮針對「非紅色供應鏈」的美國製電動車調降關稅,例如由17.5%降至12.5%,但須符合以下條件,包函車輛須符合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(BIS)針對中國、俄羅斯提出的資通訊技術與服務供應鏈審查擬議規則、且電池不得使用中國大陸產製產品。

    評估報告顯示,經濟部目前不打算調降進口車關稅,改以貨物稅等其他方式代替,明言避免衝擊整體國產車。然而,針對電動車部分卻可能在有前提之下優先調降美國電動車關稅。

    對此,車商私下表示:經濟部表面上是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,但若在缺乏產業轉型配套與國家整體利益考量下倉促推動,恐將對台灣電動車產業、就業市場與經濟安全造成不可逆的衝擊,業者認為;相較於燃油車,電動車在台灣更具有打入全球市場的競爭力。

    車商業者指出,電動汽車進口關稅,不只是財政工具,更是保護產業轉型的重要舉措,若政府在未建立完整產業保護與轉型機制前即貿然大幅降稅,特別是在外國電動車品牌具備明顯成本與技術優勢下,將導致國產車廠被迫退出市場,等同變相將我國汽車產業主權交由國外勢力主導,此舉不僅削弱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自主性,更形同經濟層次的「賣台」行徑,所造成的國家安全利益與經濟產業主權風險不容低估。

  業者質疑,台灣目前有鴻華先進、裕隆納智捷等積極投入新能源車研發的業者,經濟部僅針對電動車降稅,而不同步規劃本土產業的升級路徑,將扼殺我國產業轉型,與新能源車迎頭趕上的最後機會。若美國電動車湧入,勢必徹底改變台灣消費者的購車習慣,國產車將難以堅守原建立的市場根據地,產業轉型非一蹴可幾,國家政府措施不夠審慎,現有國產業者,恐連「轉型的機會」都被剝奪。

車商聲明指出:業者支持政府為台灣努力爭取對美經濟合作,但不能強制犧牲其他人,在未有任何溝通結論之前,政策推動應須以保護國家產業命脈、維護就業穩定為前提,與我們隔鄰的日本,同樣面臨此一困境,政府能選擇與產業共同商議對策,共同面對困難,國產車業者呼籲:政府在討論關稅調整前,應先提出完整產業配套,不管人才轉型、技術升級與財政補充機制,都應設下審慎的開放門檻與時程,以避免本土汽車產業成為國際電動車市場的犧牲品。

圖說:汽車生產車間(資料圖)

新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