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報新聞

中國解析亞洲栽培稻密碼


亞洲栽培稻其馴化歷史可追溯至約一萬年前的普通野生稻
 【記者林孟論外電報導】4月17日,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斌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,繪製出迄今為止分辨率最高的“野生稻-栽培稻泛基因組圖譜”。
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於4月16日23時在線發表這項成果,據了解,該研究首次完成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亞洲栽培稻的高精度基因組組裝,並解析亞洲栽培稻各類群的進化及馴化路線。
 亞洲栽培稻作為全球數十億人口的主糧,其馴化歷史可追溯至約一萬年前的普通野生稻。
 面對全球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加劇的雙重壓力,如何將普通野生稻歷經錘煉的“生存智慧”注入現代品種,培育出兼具抗病、抗逆特性與高產潛力的“超級水稻”,成為破解糧食安全困局的重要課題。
 韓斌研究團隊整合了具有代表性的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亞洲栽培稻資源,進行基因組測序和從頭組裝,並繪製了相關泛基因組圖譜。
 研究發現,普通野生稻中的抗病基因豐度和多樣性均明顯高於亞洲栽培稻,研究還發現在南亞的各個亞洲栽培稻類群之間存在廣泛的基因交流。
  這項研究實現了普通野生稻遺傳資源的系統性整合,科研人員可據此追溯相關重要基因的起源,在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,這項研究為培育能適應氣候變化的優質水稻品種奠定了科學基礎。

↑圖說:水稻(資料圖)

新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