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析稱各方協調立場仍需要時間 很有可能從激烈衝突階段轉為“邊打邊談”階段
【記者李清華外電報導】最近兩周,俄烏局勢發生戲劇性變化,先是美國總統川普強勢推進和平進程,分別與俄烏領導人通話,就重啟和談作出積極表態,隨後,俄美繞過烏克蘭與歐洲在沙烏地舉行會談,緊接著,英法領導人將於本周赴美與川普討論烏克蘭問題。
2月24日,烏克蘭危機升級三周年,川普政府希望推動俄烏在今年4月20日復活節前實現停火,似乎這場“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衝突”即將迎來大結局?圍繞最新俄烏局勢與和談前景,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丁曉星、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張弘做出分析。
專家分析稱,2025年俄烏將有望重啟和談,但談判面臨關鍵性分歧,各方協調立場仍需要時間,很有可能從激烈衝突階段轉為“邊打邊談”階段,想要實現真正停火仍有待觀察。
專家表示,俄烏衝突從去年到今年總體呈現出相持的“拉鋸戰”狀態,目前戰場主要集中在頓涅茨克的波克羅夫斯克(俄方稱紅軍城)與庫爾斯克地區,雙方激戰損失慘重。
“衝突戰爭沒有贏家”丁曉星表示,俄烏各自人員傷亡、財產損失巨大,烏克蘭兵員儲備面臨枯竭,國內能源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,盡管俄羅斯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,挺住了西方制裁,但仍面臨高通膨、盧布匯率不穩、勞動力短缺等諸多問題,歐洲同樣損失不少,既要承擔與俄能源脫鉤的後果,還要負擔對烏巨大的財政援助。
美國從“堅定支持烏克蘭”轉向“交易式調停”,這種轉變背後反映了怎樣的戰略考量?
在張弘看來,一是體現出“美國優先”政策,即美國不會免費提供公共服務與保護援助,川普不僅要收回過去的投入,還要求未來的有償服務;二是美國的戰略收縮,川普政府將戰略重心轉移至亞太,這可能也和美國現在國際治理“力不從心”有關。
丁曉星認為,這表明美國政策的多變性與自私性,“在川普眼中,一切皆是交易,尤其看重眼前利益,基本上不顧對盟友的一些承諾,包括歐洲安全、對烏援助”。
↑圖說: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0日,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發生多次爆炸。圖為基輔市中心爆炸導致汽車燃燒(資料圖)
專家稱俄烏真正停火有待觀察
—
